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2013/10/11__圖書館的自由資訊__學習心得。

這次上課回到教室內,主題是解釋「資訊渴望自由」。
關於上一堂課處理的參與古騰堡計畫之進度,
目前僅達申請認證碼之程度,然後已經過了好幾天都無音訊了...


關於資訊渴望自由,首要需解釋資訊及自由,
資訊是指人類活動的紀錄,而說明自由則引自盧梭之翻譯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最後導出的重要結論是:「規範下的自由才是自由,自然狀態的自由是野蠻」。

雖然老師說他理解了很久才聽懂,
不過我隱約之中似乎早已明白這樣的道理,
就有如人類在社會中求生存,
假設因為自身的慾望,而恣意放縱,能自由的實踐慾望,
為了金錢而強奪、為了性慾而姦淫、為了憤怒而殘殺等等,
理由是千奇百怪卻又無不奇怪,因為人類的慾望是無底洞且是獨特的。
因為實踐了這樣的自由,最後理當因果輪迴,造成對自身的衝擊,
又假設社會真無規範之存在,無法被制裁,
則會踏入最直接的物競天擇世界,可能遇到更強勢的人類而遭受同等待遇,
簡言之,這就是野蠻。
人類從野蠻之自由發展出獨特的社會流動而至現今,
已樹立了不同以往的規範性自由,
透過這樣的規範,使人們更易於互相合作,促使社會進步,
雖然物競天擇的理論是永遠存在的,
但不可否認的,規範性的自由造就了漸趨理性而平和的社會,
而這樣的自由也顯得更有意義而長遠。

在資訊自由盛行的世代中,數位及網路是重要的傳播骨幹,
然而,世界各地仍有部分觀念仍停留在過往的構思,
因而無以面對資訊自由帶來的衝擊,進而引發各種問題。
舉例而言,盜版是如此的猖獗,即使是不合法的,
,若音樂公司想處理盜版問題而花費心思,最終會發現其實是防不勝防且不符經濟效益,
公司營業目的是為了掙錢,過於追求正版已非適當的處置管道,
反之便該了解到,藉由盜版而能將作品流傳各地,亦可謂是一種行銷管道,
更能促進經濟效益,近來便改用別種方式來銷售產品。

說到這裡,人們更需要回想到資訊渴望自由的本源,
便是創意!人類文明的進步,歸功於創意的累積,形成了廣大的知識與創作。
不過這些創意存在與法律之保障又造成了矛盾之情形,
現行的智慧財產權法案,嚴於保護著作,殊不知有諸多從中獲益的是商人而非作者本人。
即使這些創作經過一段時間,法律認定屬於公領域後,雖然人們能自由使用這些資訊,
卻也暗藏被商人操作之無奈,而原著卻無以取得權利來解放自己的著作了。

此外,有列出自由文化作品之重要定義:

  1. 自由使用著作的權利,並且享用得到的利益;
  2. 自由研析著作的權利,並且應用獲得的知識;
  3. 自由製作與散布複製品的權利,著作的全體或部份、資訊或表述;
  4. 自由更改與改進的權利,並且散布衍生著作。

基於規範自由而能運用之資訊,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自由的使用而不需擔憂侵權的問題,
並能幫助吸收知識且同時維護了知的權利,亦不受金錢的規制,進而促使快樂與進步。

之後老師還介紹了資訊渴望自由這個議題的歷史沿革,
以及對於資訊之各種不同觀點的議論作解釋。

其中的一項重點是,資訊的存在是自由的,其傳播應迅速而便宜、自由,
更重要的是,取得的資訊是否能了解與運用?否則其價值是過分昂貴的。
因為資訊本身必有其價值存在,該取捨的是基於人的需求與智慧,
倘若不需要這樣的資訊,則其價值是昂貴而無意義的。
對於需要的人而言,取得方便而能善加利用,其價值便適得其所而能便宜使用。


最後老師還談到先前報導CIA人員Edward Joseph Snowden的資料洩密事件,
他於2013年6月在香港將美國國家安全局關於稜鏡計畫監聽專案的秘密文件
披露給了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
隨後,遭到美國政府及英國政府的通緝,目前求得庇護而藏身中。
他的行為可說是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的。

首先必須談到稜鏡計畫(PRISM計劃),
該計畫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的監聽,
許可的監聽對象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
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
由此可知其具有相當程度的侵權問題。

Edward Joseph Snowden在訪問時說自己:
「願意犧牲掉這一切(工作、收入、女友)(把真相告訴世人),
因為美國政府利用他們正在秘密建造的這一龐大的監視機器摧毀隱私、
網際網路自由、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的行為讓他良心不安」。
同時也解釋:「細心地挑選了外泄的檔案,確保都是關聯公共利益的材料。
許多材料能造成更大的影響,但我沒有泄漏。傷害人不是目的,揭露真相才是」。

從這樣的事件,可以感受到一人挺身對抗國家的勇氣,
以及維護人權,捍衛真相的情操,著實是難能可貴的
雖然此舉對於該國家而言,可能造成國家安全受到打擊,
然而,人們是否該漸漸拋棄國家的觀念,更加重視人本身存在的權益與價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